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2回复

[猎奇]武则天已经立李显做了太子,为何李显还要通过政变,逼武则天退位[2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260
金币
1530
道行
19523
原创
29449
奖券
18126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22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0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16

《——【·前言·】——》
权力游戏从不讲血缘亲情。李显早在七年前就被重新立为太子,按理说,他的接班路线已无波澜。但到了705年,朝堂突然变天,一场震撼朝野的宫廷政变悄然爆发。
不是李显出手,是大臣联手,兵临玄武门,张易之、张昌宗被斩于宫中。武则天,终于退位。问题来了,既然太子早已确立,为何还需要一场政变逼宫?

太子之位,不足以保障继位
李显这一生,被废两次,被立三次,三上皇位,两度被迫让权。他是皇帝,也是人质。是太子,也是弃子。

李治晚年病重,储位空悬。长子李弘早逝,次子李贤被贬,三子李显便成了最稳妥的选择。于是被立为太子。
但太子只是阶段性的安排。李治死后,李显即皇位,仅仅十三天,武则天亲政。天后登基,政变如刀,割断帝权。李显被贬为庐陵王,直接流放房州。
十四年,音信皆断,亲眷无依。
那年,宫廷换了好几轮主人。李旦被拉上前台做皇帝,其实只是摆设。武则天很快彻底掌权,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唐朝进入“武周”时代,李家成了次要血脉。

在权力最核心的舞台,李显被丢到最远处,连看一眼都嫌碍眼。
直到698年,朝中开始流传风声。武则天年纪大了,确实需要考虑继位问题。但问题在于,要传给谁?
武家那一脉,很多人跃跃欲试。武承嗣、武三思这些人,地位早已不在宗室之下。还有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虽然出身微末,但得宠极盛,掌控宫禁。传位方向若稍有动摇,朝局便乱。
正是在这种压力下,狄仁杰出面上奏:必须恢复李唐宗室,立皇子为嗣。

武则天犹豫。不是她不想传位,而是无法决定交给谁更稳。李旦在朝,李显在野。李显名义上是庐陵王,但旧太子之名,始终未被彻底抹去。
狄仁杰坚持,李显更稳重、有旧望,虽曾被废,但未曾叛逆。
武则天最终决定召李显回京。公元698年,李显抵达洛阳,恢复太子之位。但这次太子,和上一次,完全不同。

那年他四十岁,在房州流放十四年,骨肉亲属几乎死绝。回来后,他极度谨慎,恭敬、沉默、克制。他不提旧事,不插手政务。他知道,这个位置,仍随时可能飞走。
外朝大权仍在武则天手中,六部听命天后,兵权、财政、制诏、判案,无一交由太子处理。太子府只是一个礼仪场所,不是政治中枢。

李显也不敢争。他主动联姻,娶武氏族女为妃。甚至有传闻说,他时常前去向张氏兄弟请安,只为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但保得了一时,保不了根本。太子只是象征,不是保障。

宫廷权力,被张氏兄弟夺走
谁在控制宫廷?不是武家重臣,也不是李唐宗室,是张昌宗、张易之。
他们兄弟出身不显,但外貌俊秀,得武则天宠信。武则天晚年,精力衰退,许多政务直接由张氏兄弟代为处理。他们不是伺候起居的人,是能定生死的权力中枢。

张昌宗掌羽林军,张易之居中台府,两人一内一外,封锁所有进出路径。要见武则天,得经他们同意。要传达奏折,也必须他们点头。
李显进宫,也得先通过他们的安排。政令很多是“张氏传达”,不是“女皇亲批”。整个权力流程,已经被两兄弟重写。

朝堂动荡,忠臣侧目,宗室警惕。但无人敢言。谁敢批评张氏,轻则罢官,重则杀头。
701年,真正的警钟敲响。太子李显的长子李重润,与女婿武延基、女儿永泰公主,在私下场合议论张氏兄弟出入禁中之事,被告发。
结果是三人全部被处死。
无审问,无诏令,一纸斥命。连亲王与郡主都挡不住杀意。李显悲痛欲绝,但只能低头。这一杀,不是惩戒,是震慑,是斩草除根。

武则天信张氏已至极点。张昌宗以“大宠”身份进出寝殿,张易之则批阅奏章,定案朝议。内廷与外朝,全落入张氏之手。
此时的太子李显,完全是傀儡。他人虽在东宫,心思全在自保。他不言朝政,不树党羽,像一只深藏利爪的猫,不敢轻举妄动。
张氏兄弟不是不清楚李显存在。但他们明白,李显存在一天,就是潜在威胁。他是合法继承人,是血脉所在。他们得想办法,彻底让李显无权无势,最好是连太子之位也撤掉。
传言开始流动,说张氏在筹划修改继承制度,效仿汉代“外戚辅政”之法,由“亲信之臣摄国政”,即他们兄弟摄政。

而真正的转折,是武则天病重之后。
705年初,武则天患病,无法临朝。张氏兄弟以“皇后需要静养”为由,封锁宫门。任何人不得见皇,任何命令由他们口头转达。这是彻底断绝朝廷与皇帝的通道。
宫中大臣人人自危。许多诏令,都是张氏自行宣布。太子不知内情,大臣不知真相。朝堂已成空壳,皇命只剩形式。
权力不再来源于皇帝,而来自两位近臣之口。
这是对李显最大的威胁。他清楚,若武则天突然离世,而张氏控制遗诏,他连继位的机会都没有。这场“继承局”,他正处在最边缘的位置。

但他不敢动。他记得十四年前被废时的无助,也记得儿女被杀时的鲜血。忍,是他唯一能做的。
可这一次,忍已无效。因为敌人已经不满足于掌权,张氏兄弟,想要政权合法化。而太子李显,便是他们必须扫除的障碍。

张柬之等五臣策动宫变
局势失控,不在外朝,在皇宫内部。
张昌宗、张易之封锁宫禁,形同临朝称制。武则天久病在床,已不理朝政。大权旁落,秩序崩塌。朝臣再忍,也忍不下去。张柬之动了。

张柬之此时官拜凤阁侍郎,相当于宰相。他长期留意宫廷动向,熟悉禁军布防,也深知太子处境。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局面已临破局边缘。
李显无力反抗。相王李旦虽有兵权,但一直保持低调,不与张氏为敌。若再不动作,张氏有可能直接篡权。权力一旦被他们固化下来,不仅李唐宗室无望,整个大唐也将陷入新一轮外戚干政的泥潭。
张柬之开始私下联络几位核心重臣。崔玄暐、桓彦范、敬晖,都是朝中实权人物,历经数朝。几人私下聚谈,交换情报,一致认定:
不杀张氏,天下将乱。

他们决定发动宫变。但要宫变成功,需要三股力量——太子、相王、羽林军。
第一步,是太子李显。张柬之派人秘密探视,试图取得支持。
李显迟疑。他不愿出面,但也知道自己再不表态,就是坐等被废。张柬之没有要求他参与,只要他在关键时刻愿意出面接位即可。
李显默许。
第二步,是拉拢相王李旦。李旦掌握南衙禁军,这支部队平时负责京畿城防,若能加入行动,至少能从外围控制局势。

李旦多年韬光养晦,一向不愿卷入权力斗争。可张氏兄弟的行为已经触犯底线。朝中多有流言,说武则天想废太子立“忠臣”辅政。这个“忠臣”,正是张昌宗。而李旦与太子同为宗室,他若袖手旁观,下一步也可能遭殃。
张柬之说服了他。李旦同意出人支援,由其麾下心腹袁恕己参与核心部署,协助宫变行动。
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是羽林军。
羽林军直属皇帝,是宫廷最核心的武装。张昌宗兼任羽林卫大将军,早已调动一批亲信把持要害岗位。不控制羽林军,宫变无从谈起。

张柬之找到羽林军另一将领李多祚。李多祚虽职权不及张昌宗,但深受士兵敬重,性格谨慎。张柬之陈述利害,晓以大义,私下调动信任将士,分批替换禁宫外围守卫。
为防引起张氏怀疑,换防过程持续十余日,每次不过十几人,但到705年2月中旬,大部分宫禁外围已由张柬之一方控制。
行动时机成熟。他们选择在2月20日动手,武则天病情重,张氏兄弟无防备。凌晨,羽林军从玄武门悄然入宫,直奔长生殿。

张昌宗还在寝殿,张易之尚未起身。士兵突袭,一路斩卫斥奴,宫内无一组织抵抗。兄弟二人被捕,不容辩解,当场赐死,首级装箱,送至东宫太子处。
宫中一时哗然,武则天尚未知情。张柬之等不等她反应,立即调兵占据殿前要道,控制内廷宦官,封锁宫门。
随即派人前往请李显入宫。

兵临宫门,武则天让位
局面彻底逆转。
宫内禁军换将,外朝调兵入驻,朝臣站队明确。张氏兄弟已死,无人能再操控局势。武则天虽怒,但病重无力,身边心腹尽散,无法调兵。
她已无退路。
仅一日之内,局势塌方。2月22日,武则天宣布退位。李显即皇帝位,恢复“中宗”尊号。次日,国号由“周”复为“唐”。

神龙政变成功。五位主谋官拜高位,张柬之为首辅。武则天退居上阳宫,十月后病逝,享年82岁。
李显终于再次登基。但他知道,这个位置,不是母亲给的,是张柬之给的。
他的继位,不靠皇恩,只靠兵变。他的复位,不靠太子身份,只靠政权联合。而他,在整个事件中,几乎毫无发言权。

这场政变,几乎无血战,却改变整个大局。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结束,也揭示一个事实——
权力不是靠名分,是靠控制力。哪怕你是太子,也敌不过一个掌军权的外臣。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755
金币
435879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1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5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31
武则天已立李显为太子,但李显仍需通过政变逼其退位,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核心在于太子地位的不稳固与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李显的太子地位并非“稳如泰山”,反而时刻面临废黜风险
武则天素有废立太子的“前科”:其长子李弘、次子李贤均因与她发生权力冲突,或被废杀(李贤)、或离奇死亡(李弘)。李显本人也曾在高宗去世后短暂继位,却因试图提拔外戚(韦后之父),被武则天以“不孝”为由废为庐陵王,流放长达14年。
即使李显被复立为太子(698年),武则天对他的“防范”仍未放松:

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及女婿武延基因私下议论“二张(张易之、张昌宗)专权”,被武则天赐死(或逼自尽)。李显对此不敢申辩,足见其对武则天的恐惧。
武则天晚年宠幸二张,让他们参与朝政,甚至允许其“代行皇权”。二张曾诬陷李显“谋反”,虽未成功,但李显始终担心自己会成为二张的“下一个目标”。
二、政治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二张专权与武氏势力的威胁
二张兄弟的“反客为主”:
武则天晚年病重(704年起),无法亲理朝政,二张以“侍疾”为名,垄断了与武则天的联系,甚至伪造诏书、干预人事任免。当时朝野普遍认为,二张“有谋逆之心”(虽无实据,但他们的权力已严重威胁到李显的继位合法性)。
若武则天去世,二张可能会伪造遗诏,改立他人为帝(如武氏子弟),或直接发动政变,李显将失去继位的机会。

武氏家族的“虎视眈眈”:
武三思等武氏子弟虽已失去“太子”争夺 权,但仍掌握朝中实权(如武三思任宰相)。他们与二张关系密切,若武则天去世,武氏可能会联合二张,排斥李显,甚至发动政变夺取皇位。

三、政变的“主谋”是大臣,李显是“被动参与者”
神龙政变(705年)的核心策划者是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拥唐老臣”,而非李显主动发起。
李显的性格懦弱无能:政变前,他曾以“担心惊扰武则天”为由拒绝参与,是被大臣们“抱上马”强行带往宫中的。大臣们之所以选择李显,是因为他是“李唐正统”的代表,只有他登基,才能恢复李唐江山,消除武周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大臣们的动机很明确:

若等武则天去世,李显虽能继位,但二张或武氏可能会“作乱”,导致政权动荡;
趁武则天病重、无法掌控朝政之机发动政变,可以最小代价夺取政权,确保李显登基;
政变成功后,大臣们将成为“复唐功臣”,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
四、武则天晚年的“失能”,给了政变的“最佳时机”
武则天晚年(80岁以上)身患重病,长期避居迎仙宫,无法接见大臣,朝政由二张掌控。这种“权力真空”状态,让大臣们认为政变的风险极低:

二张无军事背景,无法对抗禁军(政变中,禁军由李多祚等将领控制);
武则天已无精力应对政变,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总结:政变是“必然选择”
李显虽为太子,但自身实力薄弱(无实权、性格懦弱),外部威胁重重(二张专权、武氏势力),武则天的“不确定性”(可能废立、可能去世后乱局),让他无法“等待”武则天自然退位。
而大臣们的“推动”,则将这种“不确定性”转化为“行动”——通过政变逼武则天退位,既消除了二张、武氏的威胁,又确保了李显的皇位,同时恢复了李唐江山的“正统性”。

对李显而言,政变是“被动的自保”;对大臣们而言,政变是“主动的复唐”;对武则天而言,政变是“权力落幕的必然”。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9476
金币
516918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2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1:51
神龙政变:为何太子确立后仍需逼宫?——权力博弈下的必然抉择

一、太子之位的脆弱性:名分与实权的割裂
李显于698年被武则天重新立为太子,看似继承顺序已定,但这一身份在武则天强大的统治下形同虚设。正如文中所述,李显经历了"三上皇位,两度被迫让权"的坎坷人生,其太子之位从未真正带来安全感。武则天虽立李显为储,但朝政大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六部、兵权、财政等核心权力均不由太子染指。太子府仅作为礼仪场所存在,李显本人也因过去的废黜经历而极度谨慎,采取"恭敬、沉默、克制"的态度,甚至主动联姻武氏以自保。

这种脆弱性源于武则天对权力的绝对掌控欲。她虽承认李唐正统,但并未赋予太子实际政治参与权。李显在房州流放十四年的经历,使其深知宫廷斗争的残酷,归来后虽恢复太子之位,却时刻处于被监视和威胁的状态。尤其是张氏兄弟掌权后,太子的存在反而成为一种潜在威胁,随时可能被取代或清除。因此,单纯的太子名分无法保障李显的继位安全,权力结构的失衡使得政变成为必然选择。

二、张氏兄弟的崛起与宫廷权力垄断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凭借外貌俊秀和武则天的宠信,迅速崛起为晚唐最具权势的集团。他们不仅出入宫廷、干预朝政,更逐步掌控了核心权力机构:
- 军事控制:张昌宗掌羽林军,张易之居中台府(类似宰相机构),形成"一内一外"的权力格局。
- 信息垄断:封锁宫门,控制武则天与外界的联系,奏折批阅、政令传达均需经其同意。
- 恐怖统治:701年,太子李显长子李重润因私下议论张氏兄弟被处死,彰显其残暴与威慑力。

张氏兄弟的野心不止于宠幸,他们试图通过"外戚辅政"的方式夺取政权合法性。随着武则天年老病重(705年初),张氏兄弟以"皇后静养"为由全面封锁宫禁,擅自发布诏令,实际上已形成"临朝称制"的局面。这种权力垄断严重威胁到李唐宗室的根本利益,也打破了朝堂的政治平衡,迫使各方势力不得不采取行动。

三、神龙政变的核心动因:多重危机下的联合自救
神龙政变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多种危机叠加的结果:

1. 武则天健康恶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81岁高龄的武则天病重后无法临朝,若其突然驾崩而无明确遗诏,张氏兄弟极可能伪造遗诏篡夺皇位。李显的太子身份在此时毫无保障,必须在武则天尚在世时清除障碍。

2. 张氏兄弟的倒行逆施激化矛盾
张氏兄弟贪赃枉法、凌辱公卿的行为早已激起朝野公愤。御史大夫魏元忠、左台御史中丞宋璟等多次弹劾其罪行,均遭压制。这种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解决的腐败问题,迫使忠臣寻求非常手段。

3. 科举官僚集团的利益诉求
以张柬之、桓彦范为代表的科举出身官员,在武周时期虽得到晋升,但对武则天的血腥统治和张氏兄弟的专权深感不满。他们希望恢复李唐正统,重建儒家理想的政治秩序。李显作为合法继承人,是他们实现政治目标的最佳工具。

4. 李唐宗室的生存危机
相王李旦虽掌握部分兵权,但长期保持低调。然而张氏兄弟欲废太子、另立"忠臣辅政"的传闻,直接威胁到李唐宗室的整体利益。李旦最终选择支持政变,既是为自身安全考虑,也是维护家族根本。

四、政变的精心策划与执行:五王集团的协同作战
神龙政变由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五位宰相(史称"五王")精心策划,其成功离不开周密的部署:

1. 争取核心力量支持:
   - 太子李显:虽未直接参与策划,但默许政变,并在关键时刻出面稳定局势。
   - 相王李旦:提供南衙禁军的支持,并派遣心腹袁恕己参与核心决策。
   - 羽林军将领李多祚:控制宫廷外围守卫,确保突袭行动顺利。

2. 精准把握时机:
   选择在705年2月20日(武则天病重且无防备)凌晨行动,以最小代价达成目标。羽林军从玄武门突入长生殿,迅速捕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并控制宫内要害。

3. 快速控制舆论与局势:
   张氏兄弟死后,立即公布其罪状,并将首级示众以安定人心。随后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复位,整个过程仅用两天便完成权力交接。

五、政变的历史影响:权力回归与新的隐患
神龙政变的成功标志着武周政权的终结和李唐王朝的复辟。然而,这场看似成功的政变也埋下了新的隐患:

1. 李显对功臣的猜忌:复位后的李显因母亲武则天的压力及韦皇后、武三思的挑拨,逐渐疏远并清算"五王"集团,导致功臣流放或被害。
2. 韦后与安乐公主专权:李显重蹈覆辙,纵容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干政,为后来的唐隆政变埋下伏笔。
3. 权力斗争模式的延续:政变虽恢复了李唐国号,但宫廷政变作为解决权力纠纷的方式被常态化,加剧了唐朝后期的政治动荡。

结论:名分之外的权力现实
神龙政变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名分不如实力"的本质。尽管李显已被确立为太子,但在实际权力结构中缺乏保障机制。张氏兄弟对宫廷的垄断、武则天健康状况的恶化以及朝野对恢复正统的普遍诉求,共同催生了这场政变。它不仅是对武则天统治的否定,更是对传统继位制度的一次暴力修正。

这场政变表明,在高度集中的皇权体制下,任何制度性的安排都无法替代实际控制力。太子之位若无军队支持和朝臣拥护,不过是空洞的称号。神龙政变的成功,在于其精准把握了权力真空期,并实现了军事、政治、舆论的有效结合。而其后续影响,则警示后人:通过暴力手段夺取的政权若缺乏有效的治理能力和社会认同,终将陷入新的循环。

正如历史所昭示的那样,在权力的游戏场上,唯有将名分与实力紧密结合者,才能真正掌握命运的方向盘。神龙政变的故事,至今仍为我们理解古代政治运作提供了鲜活而深刻的案例。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