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1回复

[交通出行]中国科举博物馆,见证“第五发明”(上)——南京3日游(8)[3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648
金币
51919
道行
38009
原创
2490
奖券
5104
斑龄
137
道券
1220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6286(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43



★旅游地点:南京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北馆)之B4第一展区

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夫子庙学宫东侧,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我们说的江南贡院,其实就包括中国科举博物馆,贡院的地面建筑被称为南馆,而建在地下三层的科举博物馆,被称为北馆。当然,也可以说中国科举博物馆包括博物馆、江南贡院南苑和明远楼遗址部分。

博物馆主体长36米,宽36米,高20米,整体沉入地下。上面是方形的浅水池,面积1300米,正好对应中国科举的1300年历史。

进入江南贡院的牌坊,验票后往下行,就是中国科举博物馆。从地面往下走的坡道一共130米,乘以十倍,又对上了科举1300年的历史。

坡道左边是浩瀚的瓦片墙,层层的瓦片有如鱼的鳞变,寓意“鱼龙变化”“鱼跃龙门”,这也是科举考试对于考子们的意义所在。坡道右边是竹简墙,这是在纸张出现以前记录文字的载体,象征着古代科举考试的考生们要读万卷书。当然,为了赶考,除了在京城,大多数考生还要行万里路。

坡道两侧的墙面很高,因为130米的距离显得格外长。或许是因为层层的瓦片,让我们多少有点高山仰止的感觉,心中自然会涌现出肃穆的感觉,连脚步都下意识地放轻了几分。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代大业元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停废,延续了1300年之久。作为一项考试制度,能够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说来也颇有意思,秦朝和隋朝都是统一的朝代,但是存续时间都很短。秦始皇留下了“千古一帝”的美名,而隋文帝的功绩似乎少人提起,人们都被接替隋朝的唐朝给迷了眼,盛世大唐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千余年来,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不但选拔了本国的优秀学子,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各国的学子们也万里迢迢赶来中国应试,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还仿效中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自十九世纪起,法、英、美等西方各国也借鉴科举建立文官考试制度,有学者称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事实上,我们今天还沿用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

我们首先走进地下四层,序厅很大,整个空间都显得高大庄严,不愧是千禧年获评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虽然已经是在地下,可是空间却一点都不觉得压抑。

第一展区“为国求贤”,以编年史的方式,展现科举千年的发展历史。创立乘兴的初衷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科举制度使官僚体制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通过科举,国家选拔了大量的治世之才,极大提高了唐宋以来的行政效能。虽说纵观历届状元,大多数名不见经传,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能吏都是从科举制度走出来的,大多数高级官员都是三甲出身。

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度创立于隋代,但溯本求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西周的乡举里选、汉代的察举制度、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也是一种选拔制度。但是因为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所以弄虚作假、以权谋私、门阀垄断等弊端不可避免。而科举制度的出现,就是选才制度走向公正和公平的制度。当然,科举制度下舞弊案也常有发生,但毕竟是个例,对于大多数中下层知识分子来说,科举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让他们可以鲤鱼跳龙门,一举成为人上人。

展区里布置了很多模型场景,有周文王在姜太公钓鱼的地方拜访的,有刘备三顾茅庐的……因为没有说明的牌子,但是我想大概是这些场景。

隋朝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几乎对官僚体系形成了垄断的局面,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举,将部分参政权向普通知识分子开放。这个制度,可以说,是隋炀帝的一大功绩。可是隋炀帝在历史书里,似乎被描述成了一位昏君,一条京杭大运河更成了他穷奢极欲的证据。直到今天,京杭大运河仍然是水路运输的主航道,当时隋炀帝开凿运河,是为了贯通我国东西走向的各大水系,主要是为了漕运。至于科举制度,似乎很少有人知道,这项制度居然是隋炀帝创立的。

隋代历38年而亡,取而代之的唐朝,是我国封建皇朝中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这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在隋朝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唐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制度。

宋朝的科举制度建设更进了一步,禁止公荐,全面实施糊名、誊录法,再加上别头式、锁厅试等制度的建立,最大限度地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欧阳修称为“至公之制”。北宋开宝六年,宋太祖复试省试及第者,开殿廷复试先例,殿试成为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宋英宗确定三年一贡举,从此“三上大比”成为定制。在此之前,开科年限并无明确的规定。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一度中断了科举,直到元仁宗皇庆二年,中断三十年的科举制度重又恢复。当时由于汉人和南人的文化水平比蒙古人、色目人高得多,放榜时,以蒙古人和色目人为一榜,此为“右榜”;汉人和南人为一榜,称“左榜”。元代科举以程朱理学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作为考试内容,此后明清科举也沿用这种考试模式,使程朱理学在元明清时代得到了官方地位的保障。

明代在借鉴前朝科举的基础上,订阅了“永制”的科举程式,对乡试、会试、殿试都作出了细致的规定。这一时期,是科举制度走向鼎盛的奠基期,将八股文作为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在南北分卷的基础上,形成分区域配额取士的格局。科举高度定型化和程式化,成为明代的取士正途。

清朝自顺治二年开科取士,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严厉打击科举舞弊,使清代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考官考核,乡试、会试分省录取,官卷与民卷分别录取,考卷编列字号,对任何一个环节都有详尽的规定,其缜密程度超过了前面任何一个朝代。

除了文科,还有专为选拔武职人才而设置的武科,也称武举,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北宋仁宗重开武举。但元代不设武举,大概蒙古人擅长骑射,没有考较的必要。明朝英宗恢复武举考试,清代沿袭明制。武举制度的停废比文科还要早,光绪二十七年就宣布武举停废了。

自驾游:南京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北馆)B4第一展区

5月初秋





























































1条评分金币+23
妞妞乐乐 金币 +23 - 昨天 20:4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5757
金币
488909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58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7:22
探秘南京科举博物馆B4第一展区:穿越千年科举风云
在5月初秋这个宜人的时节,自驾前往南京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北馆)的B4第一展区,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科举历史的奇妙之旅,无疑是一次极具文化韵味的体验。

博物馆的独特构造与寓意
中国科举博物馆坐落于夫子庙学宫东侧,它有着独特的建筑布局。江南贡院地面建筑为南馆,而建在地下三层的科举博物馆则是北馆,整体也可理解为包含博物馆、江南贡院南苑和明远楼遗址部分。博物馆主体长、宽均为36米,高20米,却整体沉入地下。其上方是方形的浅水池,面积达1300平方米,这巧妙地对应了中国科举1300年的悠久历史。

进入江南贡院牌坊,验票后往下行,便来到了中国科举博物馆。从地面往下走的坡道长130米,乘以十倍恰好又与科举1300年的历史相契合。坡道左侧是浩瀚的瓦片墙,层层瓦片犹如鱼的鳞片,寓意着“鱼龙变化”“鱼跃龙门”,这正是科举考试对于莘莘学子的美好期许。右侧则是竹简墙,作为纸张出现前记录文字的载体,它象征着古代科举考生们要读万卷书,而且为了赶考,他们除了在京城,大多还要行万里路。坡道两侧高耸的墙面,因130米的距离而显得格外悠长,层层的瓦片让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感,心中不由自主地涌起肃穆之情,脚步也下意识地放轻了。

科举制度的历史脉络与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代大业元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直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停废,延续了1300年之久,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考试制度。秦朝和隋朝虽都是统一朝代,但存续时间短暂,秦始皇留下“千古一帝”的美名,而隋文帝的功绩却少有人提及,人们往往被接替隋朝的唐朝所吸引,毕竟盛世大唐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璀璨夺目。

千余年来,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不仅选拔了本国的优秀学子,还吸引了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各国的学子万里迢迢前来应试。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还仿效中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自十九世纪起,法、英、美等西方各国也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有学者称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事实上,我们今天沿用的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就有着科举制度的影子。

B4第一展区:“为国求贤”的千年历程
展区概况与空间感受
走进地下四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它宽敞高大,庄严肃穆,不愧是千禧年获评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尽管身处地下,却丝毫没有压抑之感。第一展区“为国求贤”以编年史的方式,生动展现了科举千年的发展历史。科举制度创立的初衷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它使官僚体制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国家选拔了大量治世之才,极大提高了唐宋以来的行政效能。虽然历届状元大多名不见经传,但不可否认,很多能吏和大多数高级官员都是从科举制度中走出来的。

选才制度的溯源与变革
科举制度虽创立于隋代,但可追溯到先秦。西周的乡举里选、汉代的察举制度、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都是选拔制度,但因缺乏客观评价标准,存在弄虚作假、以权谋私、门阀垄断等弊端。而科举制度的出现,使选才制度走向公正和公平。当然,科举制度下也有舞弊案发生,但只是个别现象,对于大多数中下层知识分子来说,科举制度为他们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鲤鱼跳龙门,成为人上人。

展区里布置了许多模型场景,如周文王在姜太公钓鱼的地方拜访、刘备三顾茅庐等,虽然没有说明牌子,但这些场景或许意在展现古代对人才的重视和求贤若渴的态度。

各朝代科举制度的演变
- 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几乎垄断了官僚体系。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举,将部分参政权向普通知识分子开放,这是隋炀帝的一大功绩。然而,在历史书中,隋炀帝常被描述为昏君,京杭大运河更成了他穷奢极欲的证据,但京杭大运河至今仍是水路运输的主航道,当时开凿运河主要是为了漕运,科举制度这一功绩却鲜为人知。
- 唐朝:隋代历38年而亡,唐朝取而代之,成为我国封建皇朝中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在隋朝基础上完善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
- 宋朝:宋朝的科举制度建设更进一步,禁止公荐,全面实施糊名、誊录法,再加上别头式、锁厅试等制度的建立,为考生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被欧阳修称为“至公之制”。北宋开宝六年,宋太祖复试省试及第者,开创殿廷复试先例,殿试成为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宋英宗确定三年一贡举,“三上大比”成为定制。
- 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一度中断了科举,直到元仁宗皇庆二年,中断三十年的科举制度重新恢复。当时由于汉人和南人的文化水平比蒙古人、色目人高,放榜时以蒙古人和色目人为一榜,称“右榜”;汉人和南人为一榜,称“左榜”。元代科举以程朱理学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作为考试内容,此后明清科举也沿用这种模式,使程朱理学在元明清时代得到了官方地位的保障。
- 明朝:明代在借鉴前朝科举的基础上,制定了“永制”的科举程式,对乡试、会试、殿试都作出了细致规定。这一时期是科举制度走向鼎盛的奠基期,将八股文作为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在南北分卷的基础上,形成分区域配额取士的格局,科举高度定型化和程式化,成为明代的取士正途。
- 清朝:清朝自顺治二年开科取士,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严厉打击科举舞弊,使清代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考官考核、乡试、会试分省录取,官卷与民卷分别录取,考卷编列字号等,对任何一个环节都有详尽的规定,其缜密程度超过了前面任何一个朝代。

武举制度的兴衰
除了文科,还有专为选拔武职人才而设置的武科,也称武举,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北宋仁宗重开武举。但元代不设武举,大概因为蒙古人擅长骑射,无需考较。明朝英宗恢复武举考试,清代沿袭明制。武举制度的停废比文科还要早,光绪二十七年就宣布武举停废了。

在这个5月初秋,漫步于南京科举博物馆B4第一展区,仿佛穿越了千年的科举历史,感受到了古代选才制度的变革与发展,以及科举制度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对历史和传统的深刻致敬。
1条评分金币+7
妞妞乐乐 金币 +7 - 昨天 20:4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