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AI设计病毒诞生:技术突破与应用前景
2025年9月,科学家首次利用人工智能(AI)成功设计并合成了具有完整功能的病毒(噬菌体),这一突破标志着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入新阶段。该研究以噬菌体ΦX174为模板,通过AI模型生成全新基因组序列,最终获得16种能高效感染并杀死大肠杆菌的人工噬菌体,其中包括野生型ΦX174无法清除的耐药菌株1234。
AI设计病毒的技术路径与创新点
核心模型与训练数据
研究团队使用名为Evo1和Evo2的AI模型,基于200万个噬菌体基因组数据训练,通过监督学习优化生成目标——感染并杀死大肠杆菌,尤其是耐药菌株4。模型需处理基因间相互作用、复制调控等复杂问题,突破了此前AI仅能生成单序列或蛋白质的局限45。
设计与验证流程
模板选择:以含11个基因、5386个核苷酸的噬菌体ΦX174为模板,保留其感染复制所需的遗传元件4。
序列生成:AI生成302个候选基因组,部分与野生型同源性超40%,部分为全新编码序列4。
实验筛选:合成DNA并插入宿主细菌培养,16个候选株表现出宿主特异性,联合使用可杀灭3种野生型无法清除的大肠杆菌14。
应用潜力与生物安全争议
对抗细菌耐药性
AI设计的噬菌体可直接针对耐药机制生成多样化病毒,降低细菌抗性进化风险,为抗生素替代疗法提供新思路34。研究团队希望该技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及公共卫生挑战23。
生物安全与伦理考量
尽管研究排除了影响真核生物的病毒数据,但AI生成完整基因组的能力引发对“人工合成生命”的担忧。德国学者指出,生物安全问题并非AI特有,需通过严格监管框架平衡创新与风险45。
领域影响与未来方向
技术里程碑意义
该成果首次证明AI可编写具有生物功能的完整基因组,为生成更复杂生命系统(如真核生物病毒)奠定基础。斯坦福大学Brian Hie评价其为“AI生成生命的关键一步”5。
临床转化前景
下一步需验证AI噬菌体在人体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探索其在农业、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冷泉港实验室Peter Koo强调,需结合实验优化与计算模型迭代,推动技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