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ETTE 持续就业工作区:融合工作与社区的创新设计
PALETTE 持续就业工作区位于大阪市淀川区,是由日本建筑事务所A Nomad Sub与纳米建筑(nanometer architecture)联合设计的一座综合设施。该项目总面积约860平方米,旨在为智力障碍人士提供B型持续就业支持服务。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场所的归属感”,致力于尊重每一位使用者的个性,并融合工作与社区的多重功能。
项目背景与设计理念
项目所在区域为大阪传统的制造业聚集地,遍布小型工厂与作坊。建筑外观呼应周边景观,以三维堆叠的“小厂房”形态呈现,主立面采用扩张金属板包覆,使建筑显现出轻盈、半透明的体量感,仿佛被云雾环绕。这种设计既保持了工业语境,又体现出社会服务设施应有的开放性与亲和力。
建筑结构与材料
建筑结构采用钢框架与标准柱梁体系,受当地法规对层高的限制,设计无法通过抬高楼板隐藏机电系统。因此,顶棚采用斜坡构造,并以金属网替代传统天花,形成一种“薄而有姿”的覆盖层。这种“云朵式”顶棚在不同光照与视角下呈现出透明或半隐状态,既为空间带来通透感,也具备可操作性,可悬挂照明、作品或工具,增强空间适应性与功能性。
内部空间布局
内部空间布局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行为偏好,不是单一的开放式办公室,而是结合“共处”与“私密”需求:一半区域为开放式工作桌,适合交流与协作,另一半则为隔断式小舱,提供更安静、封闭的工作环境。此举回应了旧设施中存在的高喊声干扰、隔板堆积等不适感,试图以空间策略优化工作氛围与心理感受。
功能复合性
PALETTE远不止是一个工作场所,建筑内设有多个工作坊,包括糖果制作、陶艺、丝网印刷与艺术创作等,同时配备展厅、咖啡厅与商店空间,用于展示使用者作品、接待访客,并促进社区互动。项目通过这些复合功能,强化了“劳动+创作+社交”的复合性定位,将空间从传统“支持型作业所”转化为更具公共性与创造力的平台。
感知层面的设计
在感知层面,金属网既是立面材料,也是光影与视觉的界面。设计师赋予空间细腻的语言,例如用富有情感色彩的名字命名室内房间,而非冷漠编号,以唤起使用者的亲近感与归属感。金属网面从不同距离或角度观察呈现出不同的透明度,这种模糊性正体现了身份、隐私与表达之间的张力。
结语
PALETTE并未以符号化方式标榜自身的特殊性,而是通过柔性材料、可变空间与低调姿态,回应了“每一个人如何在空间中找到自己”的深层命题。它在满足福祉与就业支持的基础上,也成为一处推动社区共融与日常美学的公共实验场。
图片:Takumi 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