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阅读
  • 3回复

[猎奇]古人姓氏背后的秘密:为何秦始皇叫嬴政,其儿子却叫扶苏和胡亥?[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2004
金币
9547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59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24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25) —

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承载着更多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里的长辈便为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个名字,一旦这个名字被正式登记进户口本,它便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虽然有人会说,名字还能改,但无论如何,最初的名字依然会记录在“曾用名”栏中,成为身份的一部分。
如今我们所说的名字,通常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在前,名在后。在很多家庭中,孩子还未出生时,姓氏早已确定,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会随父亲的姓氏而姓。不过,随着社会对男女平等观念的推进,有些家庭也会让孩子跟随母亲的姓,甚至有的家庭会让两个孩子分别随父姓和母姓,以示公平。古代则完全不同,当时社会男尊女卑,无论生多少孩子,姓氏都必定随父,这也是男权社会的明显体现,延续至今。

说到姓氏,不能不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拥有极大的权力,也有多种称谓,比如有人称他祖龙,有人称他赵政,但更多人习惯叫他嬴政。显而易见,“嬴”是他的姓氏,照理说,他的儿子们也应沿用这个姓氏,但我们熟悉的秦始皇儿子名字,如扶苏和胡亥,却没有使用“嬴”或“赵”姓,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

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甚至早于奴隶社会的母系社会时代。那时,为了彰显女性的重要地位,很多姓氏都带有“女”字,上古八大姓氏便是典型代表。这八大姓分别是:姬、姚、妫、姒、姜、嬴、姞、妘。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姓氏中的大多数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目前仍常见的仅有姬、姚、姜,甚至“嬴”字也相对罕见。

最初,姓氏主要是用来区分不同氏族的标志,而现代的姓氏则更多代表一个家族的归属。但无论如何,姓氏的本质是一致的,因此姓氏通常世代传承,很少轻易更改,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此外,古代姓氏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古人强调“同姓不婚”,这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婚,但与现代的近亲概念有所不同,古人认为同姓即为近亲,不同姓则不是,所以当时表兄妹、甚至外甥女与舅舅的婚姻较为普遍。

这种婚姻观念在帝王家庭中也很常见。例如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就是他的表妹,汉惠帝刘盈的皇后则是他的亲外甥女。古人的“氏”是从“姓”衍生出来的一个更细化的称谓,如果说姓用来区分大氏族,那么氏则用来区别具体家庭。放到现代来说,姓还是姓,而氏相当于表示辈分的“字”,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氏越来越少被使用和重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原本清晰区分的姓与氏,逐渐合并为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姓”。正如《通志·氏族略》中记载的那样:“秦灭六国,子孙改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这种变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奴隶制的解体和宗法制的衰落使得姓氏细分失去了意义,小家庭成为社会基本单位,姓和氏的区别变得模糊。

不过,尽管姓氏制度经历变革,上古时期的姓氏仍被保留。秦始皇依然使用“嬴”姓,表明这一古老姓氏的地位。嬴姓起源于大禹时期,是名副其实的上古大姓,后来分化出赵、徐、梁、江、黄、秦、糜、葛、郯等多个氏族。秦始皇属于赵氏,按照古代习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秦始皇更准确的名字应为赵政。但由于历史演变和后人的习惯,我们通常称他为嬴政。至于那些误认为秦始皇姓“秦”的说法,则是误解,令人无言以对。

当秦始皇称帝之后,他的名字成为禁忌,没人敢直呼其名,必须尊称为“陛下”,这一尊称被后世皇帝沿用超过两千年。说完了秦始皇的姓氏,再来看看他的儿子们。
秦始皇是个极为敬业的皇帝,每天批阅的奏折重达百斤以上(当时采用竹简书写,重量可想而知)。即使如此,他仍然勤于后宫生活,因此子女众多,据史料记载,他有23个儿子和10个女儿。大多数子女名字已失传,仅公子扶苏、公子胡亥、公子将闾和公子高留存史书中。
扶苏和胡亥尤为著名,但奇怪的是他们的名字没有直接使用“嬴”或“赵”姓。其实,这些名字只是他们的“名”,他们的姓氏依然是嬴氏或赵氏。按照当时的习惯,他们应被称为嬴扶苏、嬴胡亥或赵扶苏、赵胡亥。后世史家为了方便,通常用“公子”来称呼秦始皇的儿子,这便形成了“公子扶苏”、“公子胡亥”的叫法,现代则多省略“公子”称其为扶苏和胡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子高,按古代称谓,他应叫嬴高或赵高。但历史上另有一位著名奸臣也叫赵高。幸好当时的人不会把皇子与这位奸臣混淆,否则场面将十分尴尬。通过赵高的姓氏也可以看出,他身份非凡。且当时宦官身份与后世不同,赵高能成为秦始皇最信任的重臣,绝非因其是太监那么简单。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昨天 20:4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6792
金币
288873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1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5:34
关于秦始皇(嬴政)与其子扶苏、胡亥姓氏差异的问题,需结合先秦姓氏制度演变来分析。以下是基于历史资料的完整解析:

一、先秦姓氏制度的核心:姓与氏分离
姓代表氏族血缘,氏标识家族分支

上古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均带“女”旁,反映母系社会遗存。
嬴姓源自大禹时期,后分化出赵、秦、徐等氏。秦始皇属嬴姓赵氏,按先秦礼法,男性应称氏而非姓,故其本名当为赵政。
姓氏的社会功能

区分婚姻:同姓不婚(如嬴姓内部不通婚),但表亲联姻常见(如汉武帝娶表妹陈阿娇)。
标识身份:氏体现家族地位(如“赵氏”彰显秦始皇家族在秦国的宗室身份)。
二、秦始皇的姓氏选择:政治意图与文化变革
从“赵政”到“嬴政”的转变

童年经历:嬴政生于赵国,为避祸随母姓“赵”,归秦后恢复嬴姓赵氏。
称帝后的革新:统一六国后,他刻意淡化“赵氏”,强调“嬴”姓,推动姓氏合一,巩固皇权象征。
制度变革的深层原因

奴隶制宗法瓦解,小家庭经济兴起,姓氏细分失去必要性。
秦灭六国后,民众以国名、地名等为姓,加速姓氏融合(如齐国民众改姓“齐”)。
三、扶苏与胡亥的命名:先秦贵族传统
子女不冠“嬴姓”符合礼制

先秦贵族男性只称名不称姓(如孔子为子姓孔氏,称“孔丘”而非“子丘”)。扶苏、胡亥均为名,其完整称谓应为“嬴扶苏”“嬴胡亥”。
史书避讳全称:如《史记》记周武王为“发”,不称“姬发”。
命名的文化内涵

扶苏:出自《诗经》“山有扶苏”,寓意草木繁盛,暗含对其治国才能的期望。
胡亥:“胡”为北方少数民族泛称,“亥”为地支末位,或暗示出生排序(第十八子)。
四、秦汉之际:姓氏制度的终结与传承
秦代的转折点:秦始皇正式将姓、氏合并,后世仅继承父系单姓,“姓氏”成现代意义。
嬴姓的延续:嬴姓分支演变为赵、秦、梁等现代姓氏,但“嬴”姓本身逐渐稀少。
💡 现代启示:今人“姓名”结构始于秦汉。若严格遵循先秦制度,秦始皇应称“赵政”,扶苏应称“公子扶苏”(“公子”为宗室尊称)。这种差异正是中国姓氏文化从封建宗法向大一统演进的历史缩影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20:4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UID: 2158359

发帖
177
金币
243
道行
6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3(小时)
注册时间: 2023-03-04
最后登录: 2025-07-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6:21
嬴政与扶苏、胡亥的称谓差异,实为‌先秦宗法制度‌(姓为血缘密码,氏为社会标签)与‌汉代后姓氏合并‌造成的认知断层。秦始皇本人若听闻被称"嬴政",反而会觉违礼‌。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20:4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1690
金币
304442
道行
2004
原创
2406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9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6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昨天 17:30
你对姓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对秦始皇及其子女的姓氏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实,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让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些相关的话题。

姓名的文化内涵

1. 姓氏的起源与演变:
   - 母系社会:如你所提到的,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那时的姓氏主要用来区分不同的氏族。《白虎通·三纲六纪》中提到:“古元时,未有三纲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这表明在母系社会中,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 父系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父系社会逐渐取代了母系社会,姓氏也开始与父系联系起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姓氏制度发生了变化,姓与氏逐渐合并为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姓”。

2. 姓名的社会功能:
   - 区分个体:姓名是区分个体的重要标志,它使得人类能够正常有序地交往。
   - 家族归属:姓氏代表了一个家族的归属,通常世代传承,很少轻易更改。
   - 婚姻规范:古代强调“同姓不婚”,这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婚。虽然这一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但它反映了古人对血缘关系的重视。

秦始皇及其子女的姓氏问题

1. 秦始皇的姓氏:
   - 嬴政:秦始皇的姓氏是“嬴”,他的名字是“政”。按照古代习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秦始皇更准确的名字应为赵政。但由于历史演变和后人的习惯,我们通常称他为嬴政。
   - 赵政:秦始皇属于赵氏,按照古代习惯,他应被称为赵政。但后世史家为了方便,通常用“嬴政”来称呼他。

2. 秦始皇子女的姓氏:
   - 扶苏和胡亥:秦始皇的儿子扶苏和胡亥的名字没有直接使用“嬴”或“赵”姓。其实,这些名字只是他们的“名”,他们的姓氏依然是嬴氏或赵氏。按照当时的习惯,他们应被称为嬴扶苏、嬴胡亥或赵扶苏、赵胡亥。
   - 公子高:公子高的名字是高,他的姓氏也是嬴或赵。历史上另有一位著名奸臣也叫赵高,但两者身份不同,不会混淆。

姓名的现代意义

1. 姓名权:
   - 法律保护:《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 变更姓名:《户口登记条例》第18条规定,18周岁以上公民需要变更姓名时,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2. 姓名的文化差异:
   - 中西方差异:在西方国家,通常名在前,姓在后。例如美国,以姓放在后面,把名作为常用的称呼。而在中国,则以全名为称呼。
   - 多样的命名习惯:各个民族对人的命名都有很多习惯,这些习惯受到历史、社会、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制约。

总之,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通过对姓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20:4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