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历史遗迹的深度解析
汉中作为汉王朝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其中,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以及勉县武侯祠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下面,我将对这些地方进行详细解析。
古汉台
古汉台是汉王刘邦驻跸汉中的行宫遗址,位于汉中市中心东大街中段,占地14000平方米。这座高台由人工移土夯成,台垣高耸,气势宏伟,周砌坚石,俨如城垒。自汉以来,这里便成为汉中府署官员祭奠和游乐的场所,历代皆有修茸。现耸立于台北端的望江楼,始建于南宋,民国七年(1918)经道尹张士秀主持重建并正式命名。望江楼远离汉江数里之遥,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使其成为陕南名胜古迹中的重要地标。
拜将坛
拜将坛是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场。韩信在此被拜为大将后,平定三秦,北伐五国(魏、代、燕、赵、齐),最终在十面埋伏中将项羽逼至乌江自刎。然而,功臣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韩信在立下赫赫战功后被吕后处死。如今的拜将坛已成为一座巨型公园,园内立有将军雕像,六个展馆罗列着汉中家底,门票20元。
饮马池
饮马池是西汉三遗址之一,位于丁字街南头。池水绿藻浮生,锈迹斑斑的铁栅栏圈出一个水坑。史书中有“东湖饮马”的豪气记载,如今却成了市文物保护牌上的寥寥几行字。砖墙中嵌有“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长怀赤帝风”的清代石刻对联。民国三十八年的饮马池照片显示,当时的池水清澈,与现在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勉县武侯祠
提到武侯祠,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成都的武侯祠。然而,陕西汉中勉县的武侯祠却有其独特之处。它是唯一一个由皇帝(后主刘禅)亲自拍板,朝廷掏钱盖的官方武侯祠,比成都的武侯祠早了几十年。勉县武侯祠位于诸葛亮北伐大本营—汉中定军山脚下的武侯坪,离诸葛亮的埋骨之地(武侯墓)很近。
目前门票是50元,学生老人半价,另有70元套票包含马超墓、冷兵器博物馆、天下武侯祠展览馆、郡丞府等景点。从汉中汽车站上车,车票11块钱,晃悠一小时到勉县28路口。想省钱就溜达几百米挤3路公交,嫌累直接打车到诸葛古镇,祠堂在那,武侯墓在江对面。
建筑是明清老底子,三十多座殿宇沿中轴线铺开, 该有的山门、牌楼、大殿全在,目前是第七批国保单位。院子里有三十五棵古树,九十一通古碑,最牛的当属唐代元锡立的碑文。还有嘉庆皇帝手书“忠贯云霄”四个字挂在殿上,世界唯一一棵400余年古旱莲更是值得一看。
武侯墓
武侯墓位于汉江对岸的定军山脚下。公元234年秋,诸葛亮带着北伐未竟的遗憾死在五丈原。灵柩最终归葬这处选址,墓前的五十四株柏树是刘禅下诏栽植的,每棵对应丞相在世的年岁。明朝正德年间人们另建新祠,原址才正式更名为武侯墓。如今的墓园占地24万平方米,建筑沿中轴线次第铺开。山门、拜殿到大殿都严格对称,唯有钟鼓楼位置调转,晨钟暮鼓的方位倒置,说是寄托着丞相北伐的执念。
主墓造型像倒扣的米斗,四米高的封土堆围着一圈汉白玉栏。石板上刻着三十五幅生平画卷,仔细看墓穴走向,头朝西脚向东,大约是朝着成都的方向。
这些历史遗迹不仅见证了汉中作为汉王朝发祥地的重要地位,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无论是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还是勉县武侯祠和武侯墓,都是了解汉中历史文化的绝佳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