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jybzxw | 
2025-11-02 10:59 | 
 
 
     
  好冷啊,怎么就出了一天太阳。 ——今天的编辑 余飞 望平街的第一麻辣烫,必须是花吃嘴,吃了一百次,仍然朝思暮想,锑锅一杵起,小火一开,清澈通透的香气就往鼻子里钻。 因为经常排队,所以脸厚的人,选择中午去吃,鼓捣老板摆桌子。 竹制桌椅,老小区单元楼下,老式的路边蘸碟,童年的味觉记忆。 区别于火锅的辣,这一家麻辣烫的香才是浓墨重彩,配合着花生粉兑出来的香辣芝麻油碟,涮着吃的每一口都是绵长的回味。 但这一次,暂时放下对麻辣烫的惦记,吃一吃隔壁的花吃嘴小食堂。
  同一个老板,在隔壁夺了一个铺子认真做川菜,之前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接待能力有限,但现在豪迈到直接把后院给拿下。 有麻辣烫的珠玉在前,川菜应该是不相上下,一群人昂首挺胸往里走。 一进去就让人心静下来,蒸笼在冒烟,高压锅的声音滋滋作响,一只小黄狗从脚下跑过去,大姐端着簸箕,把择好的蔬菜送进厨房。 老板出来招呼点菜,但第一句话就想挨打,“能不能点隔壁麻辣烫”。
  门脸确实秀气,仅一扇木头小门迎客,很像八十年代的感觉,门口的绿植错落有致,生活气息浓厚,往里打望,灯光柔和温馨。
  没有大张旗鼓的喧嚣,就是立了一个老牌匾,用毛笔字写上川菜。 进门的右手边就是厨房,一排明媚的泡菜罐子镇守,里面热火朝天。
  左边是一个蒸笼,以为是摆设,结果大姐一揭开,一股浓烟把眼镜模糊,里面蒸的南瓜、烧白、粉蒸肉,一律用保鲜膜盖起。
  保鲜柜一抽开,更是赏心悦目,打理干净的新鲜食材,依次摆放—— 一是展示真材实料, 二是把每一道菜的食材、分量、味型展示出来,让客人心里有数。 用了多少辣椒,有没有加大蒜,鸡、鱼用的是哪一种款式,一目了然,喜欢就点起,没看上就不点,就是直接了当,童叟无欺。
  抬头,是老板自己手写的菜单,密密麻麻的文字,选择困难症。 老板站在跟前,不晓得从何开始介绍,“看你们想吃哪一种类型,反正是家常的味道,平时在家里咋个整,我就给你们咋个整”。 这一句话出来,就有一种去朋友家里蹭饭的感觉,我吃啥你吃啥。
 
  点了经典的排骨汤、藿香鱼,然后把好奇心投入到了野鸡红,“野鸡红是啥”,一个年轻人开口发问,引发了两个老辈子的围观。 开口就是一个漫长的故事,“我们以前在农村,屋头穷,吃不起肉”。 转头,继续科普狗爪豆,泡在水里的狗爪豆,像水肿的四季豆,颜色深绿,“狗爪豆要咋个做”,“我给你们用青椒炝炒”。
  点了菜往里走,突然柳暗花明,里面堂子大且宽,有圆桌有方桌。 有的地方挂着老板的画,有的地方放在瓷器茶具,有的地方有一些书籍,有一种超绝不经意的搭配,营造了一种熟悉的环境。 老板指一下地板,“你看嘛,装修的时候有小猫跑进来,踩的脚印子”。
 
  小猫喜欢这里,暖和舒服,每一个角落都长得不一样,“这些都是附近的流浪猫”,一跳就进来了,赶都赶不走。 老式家具、独木凳,包括店里播放的音乐,都是一脉相承,很用心。 阳台的位置,挂的纱帘,里面是木质的框架,外面是墨绿色的绿植,一盏竹编吊灯,有一种身在大理的感觉,很适合吹风。 因为天气凉,我们找了一个沙发圆桌窝起,老板端来花生、橙子。
 
  圆桌显得温馨,岁月静好,有一种等子女回来吃过年饭的感觉,但似乎每一个人都不饿,到处东张西望,摸一摸,拍一拍。 耳边传来一句,“我觉得这一顿多吃点,以后过来恐怕排不到队”。
  野鸡红一端上来就冒着热气,立前站后的人,迅速立刻回归座位。 传说中的野鸡红,确实绚丽,野鸡红其实跟野鸡没有一点关系,主要是色彩如羽毛般漂亮,青翠的芹菜交织殷红的胡萝卜,红亮油润中带着一丝清澈,一筷子下去,是爆炒之后的清甜。
  不辣,是一种层次递进的爽脆,形成绝妙的鲜香微辣,有滋味。 第二道菜是烧白,“这下是真的过年了”,@土豆儿 吃了第一口就忍不住,“过年的时候,能不能打包一碗”,一点都不甜腻,有油气但不会非常厚重,甜蜜被橘皮的清香稀释掉。
  没有勇气的人可以吃一勺,喜欢那一口软糯香甜的人,有福。 老板见缝插针过来介绍,“我用的是黑猪肉,自己炒的豆沙,大米用的是泰国香米,糯感比较重”,一听就忍不住再来一勺。
  莲藕排骨汤直接连着砂锅一起上桌,一群人手忙脚乱的帮忙挪菜。 盖子一揭开,热气腾腾,排骨、莲藕挤在一锅,没有任何边界感,而且都宰得大块,用筷子夹费力,直接用勺子舀进一小碗。
 
  汤很鲜,但是非常淡,淡到我们在猜,老板到底有没有放盐巴味精。 莲藕看起来有棱角,但是牙齿舌头一抵便绵密化渣,粉藕吸饱了汤汁变得滋润,排骨虽然不是正排,但是被炖到软烂脱骨。
  番茄炒蛋,用的有机番茄,番茄鲜活,是直接可以盖一碗饭的水平。
  炝炒的狗爪豆,非常的农家乐,干香中点缀一点苦,山野气息浓厚。
  麻婆豆腐上桌,屁股下垫了一个小火炉,一直咕噜咕噜地冒泡,一勺下去,豆腐颤颤巍巍地滚入饭里,生动的让人必须动筷子。 其实我个人不喜欢麻婆豆腐,因为烫、油,会污染掉一碗白米饭。
  但是这一颗豆腐,确实不错,用筷子夹不会烂,一口下去满是豆子的香气,老板说这一家豆腐是她严选过的,“好多米其林都在那拿货”,找农民收的豆子,然后是石磨出来的口感。 所以才会生机勃勃,没有被调料味掩盖,而是豆腐本身的质感。
  藿香豆瓣鱼压轴,尽管已经有了七分饱,但依然迎来了小高潮。 我问老板是不是冰柜那一条,“不是,我才去菜市场买的”,然后全场掌声,姗姗来迟的原因,是因为要力保新鲜。
  上一秒在水里游来游去,下一秒已经裹满了藿香,这一道鱼的味道,矛盾且统一,豆瓣在高温煸炒后发出的醇厚酱香,而藿香散发着一股清凉、特异、薄荷的草本香气,互相拉扯。 以至于味觉奇妙,层次丰富,麻辣是第一感,藿香的芬芳在口腔蔓延。 唯一的缺点就是用的草鱼,刺多肉小,需要一点一点抿起吃。
 
  这一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每一道菜都有自己的性格、魅力、故事。 这一家没有迎合流量口味,而是在解释真正的川菜,没有花哨的东西,就是把日常端上了桌,从来没有说,川菜就只有辣。 甚至在做减法,把食材的风味放大,把调味减轻,“少油、少盐”。
  走的时候,瞄了一眼员工餐,吃得之丰富,至少五六个菜,年轻人跟老辈子围在一起吃饭,很像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觉。 我开玩笑问还招人吗,一个大姐笑,“真的,我已经胖了二十斤了”。
 
  今日编辑 | 余飞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一些花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