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一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般传入宫廷。刘伯温的儿子身着重孝,步履沉重地走上金殿。朱元璋见状,心中猛然一沉,猛拍大腿,大声喊道:“糟了!刘伯温殁了!”他满腹疑惑,刘伯温离京时不过是小病在身,短短几个月,怎么会突然撒手人寰?就在这时,刘伯温之子战战兢兢地禀告:家父疑似是因麻太医开的药而去世。

听到这里,朱元璋心头更加困惑。麻奉工这位太医与刘伯温素无嫌隙,又无深仇大怨,为何会下此毒手?更关键的是,刘伯温去世与几个月前所服的药之间,时间似乎并不吻合。朱元璋的记忆迅速回到几个月前:丞相胡惟庸曾恶意诬陷刘伯温“盗取龙脉为自家坟田”,导致刘伯温锒铛入狱,险些丢了性命。若非国丈拼命相救,刘伯温恐怕早已命丧黄泉。可胡惟庸并未就此罢休,在他眼里,刘伯温的一息尚存,便是一颗随时可能反扑的钉子。即便刘伯温已解甲归田,但若哪日皇帝反悔,将他重新召回朝堂,那胡惟庸的位置便岌岌可危。因此,除掉刘伯温,成了他暗中最迫切的心思。

有人便献上一条阴毒的建议:刘伯温正病中服药,不妨趁此机会在药里做手脚。毒若下得巧妙,数月后才会显效,既神不知鬼不觉,又能彻底封住刘伯温的口。胡惟庸觉得这是个妙计,却也顾虑重重。毕竟,他与刘伯温的仇怨人尽皆知,若刘伯温突然暴毙,自己难逃嫌疑。就在他犹豫之时,一条“慢性药”的思路让他茅塞顿开。他立即想到了一个合适的执行者——麻奉工。

麻奉工当时任太医丞,六品官职,不甚显赫。三年前,他因倒卖贵重药材,几乎被逐出官场,幸得胡惟庸暗中相助,才得以保住乌纱。自此,他对胡惟庸心存感激。胡惟庸找上麻奉工时,口气满是“关怀”,许诺将其升为四品太医令。这让麻奉工心花怒放,几乎当场叩谢。可他万万没想到,胡惟庸背后暗藏的真实目的竟是如此骇人。

胡惟庸环顾四周,压低声音问:“有没有一种药方,能让人服下后几个月才见效?”麻奉工猛然一惊,连连后退,脸色煞白。作为太医,救人是本分,害人简直逆天。胡惟庸却不慌不忙,佯称这是皇上的密旨,要处置一个乱臣贼子,并承诺若事成,麻奉工定会得皇恩浩荡。麻奉工虽心生怀疑,但在丞相威压与“圣旨”之名的双重笼罩下,进退维谷。 他迟疑着问:“此人是谁,竟让皇上与丞相如此痛恨?”心中还抱着一丝幻想,或许真是该除之人。谁知胡惟庸一字一顿地吐出三个字:“刘——伯——温!”麻奉工听后浑身一震。前不久刘伯温险些被问斩一事,早已传遍京城,天下皆知。胡惟庸又添了一句:“若非国丈插手,他早该死在刑场。你该明白皇上的良苦用心。”在这番威逼利诱下,麻奉工心如擂鼓,最终战战兢兢地答应了这桩丧尽天良的差事。

这场暗中的毒计,朱元璋全然不知。他只记得,当初国丈出手救下刘伯温,其实正好帮他解开了心结。刘伯温是他最倚重的开国谋臣,被誉为“吾之子房”。民间更流传着这样一句佳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如此忠贞耿直的良臣,却终究因奸佞之计而命丧药石,实乃明朝一大憾事。

历史的烟云翻卷,忠良殒落,奸佞得势,令人扼腕叹息。你认为刘伯温之死究竟该归咎于命运,还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牺牲?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