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阅读
  • 1回复

[转帖]读旅行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275
金币
430481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43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0:02

 现在看来,国际旅行遥遥无期,空闲下来,一边翻看手机上曾游历国家的照片,一边找一些旅游书来读。对旅游书,有人企望很高,文笔要好,要有深度,要有些思想什么的。其实,旅游书是很难写的,我自己就不大敢写游记。在旅游途中,假如一直想着,这个可以写,那是一个题目,旅游就会分心,乐趣就会荡然无存。所以,我很佩服能洋洋洒洒写出一本本旅游书的人。我所读的旅游书要求也简单 ,一是不要转引诸如百度百科掉书袋的 ,二不要干巴巴记流水账的 ,三不要太私人化的,比如有很多写你和旅游不搭界的人生、爱情之类的,那就不会有趣。
  几年前,看过一个叫小鹏的写的《背包十年》,据说已发行50万册,此书关注点在于,他从一个菜鸟旅行者,成为一个职业旅行者,辞去工作,把旅行当职业,这应该要有很大的勇气 。旅行十多年,作者后来开办多家青年旅舍。因对这个作者感兴趣 ,又找来他写的其他书,比如《我们为什么要旅行》(把旅行片段分成专题)《孟威村的雨季》(老挝小村寨的经历)《背包二十年》(开店后重新旅行的记录)《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重走格瓦拉《摩托日记》南美线路),我尤喜南美这本,因为看过电影《摩托日记》,又极向往南美之游。
  还有《迟到的间隔年》,也是一部畅销书,作者孙东纯原本打算辞职三个月去印度做义工,结果在外游历了一年多。印度部分引起我的感叹,在临终之家,毫无报酬地为即将失去生命的人服务,这是怎样的境界。尤其看到世界上很多义工一做就是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比如一个70多岁的美国人,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令人肃然起敬。作者在临终之家认识了一个日本女孩,后来娶她为妻,在日本生活期间,又独自骑车环游日本海岸线,留下一本《两个人继续旅行》,都是一般游客很少有的经历。我虽去过日本一些地方,但以后还是会去,比如京都,很想作一次深度游。
  《梵香》是关于尼泊尔的旅游书,大概是我看过的此类题材最好的一本。作者红尘9年4次游览尼泊尔,对加德满都谷地的神庙有很详尽的描述,很多地方我都去过,当然作者没有徒步登山,我登过;作者没有坐直升机去安纳布尔纳峰营地,我去过……尼泊尔是我旅程中特别难忘的几个国家之一。
  这些书的作者都是背包客 ,我很羡慕他们,可惜因为年龄关系,我也不再有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年轻人写的书,在谈到旅行的意义时,总说:发现美丽的风景,并在其中找到自己,见证自己的成长。可对我来说,去亲历大千世界是一样的,只是,并不在乎在其中找到自己 ,更重要的是,如何尽可能多地把自己放到风景里去,哪怕走马观花的时候。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8621
金币
509598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1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0:28
旅游书写作为文学与地理、文化、历史、哲学交汇的独特文体,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极具挑战性。它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扎实的写作功底,还需融合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文化素养与独立的思想判断。以下从五个维度深入剖析:为何优秀的旅游书极难创作,且对文笔与思想性提出极高要求。

---

一、表象之下的深度重构:从“看风景”到“读世界”

旅游书若仅止于景点介绍、路线推荐或感官描写,便沦为信息手册。真正的旅游写作,是对空间经验的再诠释。读者期待的不是“我去了哪里”,而是“那地方意味着什么”。这就要求作者能将地理景观转化为文化符号——  
- 比如写京都,不能只谈金阁寺多美,而要探讨其背后禅宗美学如何塑造日本人对“无常”的理解;  
- 写伊斯坦布尔,需揭示欧亚文明交汇中的身份撕裂与历史记忆的层叠。  

这种由“目之所见”升华为“心之所思”的能力,依赖作者的知识储备与哲学思辨。文笔只是载体,思想才是灵魂。没有深刻洞察,再优美的文字也只是浮光掠影。

---

二、文笔的多重功能:不仅是美,更是节奏、视角与情感调度

旅游写作的文笔远非辞藻堆砌,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叙事技艺。它必须同时完成多项任务:  
1. 营造沉浸感: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气味、光线、声音)让读者“身临其境”;  
2. 控制叙事节奏:在抒情、叙事、议论之间自如切换,避免冗长或断裂;  
3. 构建个人声音:让读者感知作者的性格、情绪与立场,形成独特的“旅行人格”;  
4. 实现语言风格与地域气质的契合:写北欧宜冷峻简洁,写南美可炽热奔放,语言本身成为文化的镜像。  

例如,保罗·索鲁(Paul Theroux)的文字常带疏离与批判,恰如其对现代旅行异化的反思;而阿城写《威尼斯日记》,寥寥数语却意境深远,体现东方文人式的含蓄哲思。文笔在此已超越技巧,成为思想的延伸。

---

三、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旅游写作的伦理困境

旅游书常游走于纪实与文学之间。作者既是记录者,又是创作者。如何平衡“所见”与“所想”?如何处理记忆偏差、文化误读甚至主观美化?  
- 若完全写实,易流于琐碎枯燥;  
- 若过度虚构,则背离旅行的本质——亲历性。  

更深层的问题是:当一个西方作家描写非洲部落时,他是否无意中延续了殖民凝视?当都市人赞美“原始淳朴”时,是否在消费他者的贫困?这些伦理难题迫使作者不断自省:我的叙述是否公正?我的视角是否霸权?唯有具备高度思想自觉的写作者,才能在叙述中嵌入批判意识,避免沦为文化猎奇。

---

四、时空结构的复杂编织:线性旅程中的非线性表达

旅行本身是线性的——从A地到B地;但优秀旅游书往往打破时间顺序,采用蒙太奇、闪回、平行对照等手法,构建多维时空。  
- 例如,在开罗街头看到骆驼商贩,引出百年前阿拉伯学者对现代性的忧虑;  
- 在希腊小岛听海浪声,突然插入特洛伊战争的传说回响。  

这种“空间触发记忆,现实勾连历史”的结构,要求作者具备强大的联想力与知识整合能力。它不再是流水账,而是一场精神漫游。没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与成熟的叙事设计,极易陷入混乱或做作。

---

五、个体经验与普遍意义的转化:从“我”到“我们”

最动人的旅游书,总能在个人体验中折射人类共通命题:孤独、自由、归属、死亡、文明兴衰。  
- 切·格瓦拉青年时期骑行南美的《摩托日记》,不仅是旅途记录,更是理想主义觉醒的寓言;  
- 阿城写西藏,表面是风土人情,实则追问信仰与存在的关系。  

这要求作者不仅能“感受”,更能“提炼”——将一次偶然的邂逅、一场暴雨中的迷路,升华为对生命状态的隐喻。这种转化能力,正是思想性的核心体现:让私人旅程成为公共思考的入口。

---

结语:旅游书是“行走的哲学”

综上所述,旅游书之所以难写,因其本质并非“关于旅行的书”,而是“以旅行为方法的思想实验”。它考验作者能否在移动中保持清醒,在异域中反观自我,在美景前不忘追问。  
> 文笔决定它是否悦读,思想性决定它是否值得被记住。

在这个大众旅游泛滥、短视频碎片化呈现“远方”的时代,真正深刻的旅游写作反而愈发珍贵——它提醒我们:看见世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性;走出家园,是为了最终回归内心。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