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Vita、伊莎贝拉
由于在六月份,我们失去了三篇关于晚女士的文章,导致后台有很多读者点播另一位豆瓣女神“西门大嫂”。当初豆瓣四大女神——马良、晚晚、黎贝卡、西门大嫂——曾是2010年代中文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书写代表。她们以细腻的笔触、独立的审美与极具个人色彩的生活叙事,在一个尚未被算法全面规训的时代,构建起一种介于文艺与日常之间的公共话语空间。如今十余年过去,信息洪流席卷一切,公众注意力不断碎片化,曾经风靡一时的文化符号也难逃消散的命运。如今,四大女神中仅剩晚晚与西门大嫂仍持续活跃于大众视野,而二者的发展路径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命运与身份转型。
一、从“豆瓣女神”到公共写作:一场个体表达的崛起与异化
“豆瓣女神”这一称号诞生于社交平台尚处萌芽期的时代。彼时,博客与豆瓣日记是知识分子、城市青年表达自我、建构身份的重要场域。西门大嫂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脱颖而出——她以冷峻幽默的文风、对两性关系的犀利剖析、以及对都市女性生存状态的精准捕捉,迅速积累了大量忠实读者。她的文字既带有文学性的修辞张力,又不失现实的刺痛感,如《我爱钱,所以我过得很好》《男欢女爱,不过是一场谈判》等文章,直击现代情感关系中的权力博弈,成为一代年轻女性的情感启蒙读本。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商业化进程加速,原本私密化的“日记体写作”逐渐演变为可复制的内容产品。昔日的“女神”不得不面对一个悖论:她们因真实而走红,却因流量而必须表演真实。西门大嫂近年来转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等多平台运营,其内容风格亦从尖锐批判转向温和劝导,甚至带有一定的“情感导师”色彩。这种转型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个体在资本逻辑下的被动适应。她的“幸存”,某种程度上正折射出知识女性在公共话语中从“表达者”向“消费品”的滑落。
二、晚晚与西门大嫂:两种女性主义实践的对照样本
相较于西门大嫂的文字锋芒,晚晚则更侧重于视觉美学与生活方式的营造。她与丈夫林翰共同打造的“晚晚”品牌,涵盖了艺术展览、联名商品、短视频内容乃至线下空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经济”闭环。如果说西门大嫂代表的是思想型女性写作者的演变轨迹,那么晚晚则象征着“文艺中产女性形象”的商品化过程。
两人虽同属“豆瓣系”出身,但其后续发展路径揭示了当代女性在公共领域获得可见性的两种主要模式:一是通过语言与思想建立影响力(西门大嫂),二是通过形象与审美构建品牌价值(晚晚)。前者依赖智性输出,后者仰仗视觉资本。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路径并非对立,而是互补——西门大嫂的言论常被晚晚式的生活方式博主引用,成为“独立女性人设”的理论背书;而晚晚所呈现的精致生活图景,则为西门大嫂的思想提供了具象化的舞台。
三、豆瓣四大女神的陨落与重生:一个时代的文化隐喻
回望“四大女神”的集体退场,实则是某种文化生态变迁的缩影。马良转向艺术创作,黎贝卡深耕时尚领域并逐渐淡出公共讨论,晚晚和西门大嫂则在商业与表达之间艰难平衡。她们的命运共同指向一个问题:在一个注意力经济主导的时代,私人书写是否还能保持其批判性与真诚性?
豆瓣作为曾经的精神乌托邦,如今已沦为营销号与情绪宣泄的集散地。当年那些在小组里认真讨论电影、哲学、爱情的人,大多已沉默或离去。而“女神”们的消失,并非因为才华枯竭,而是因为整个社会对“深度表达”的容忍度正在下降。人们更愿意消费短平快的情绪金句,而非需要沉思的复杂文本。西门大嫂若仍坚持十年前的写作风格,或许早已失去受众。她的“存活”,恰恰是以部分牺牲原始锋芒为代价的妥协艺术。
四、女性书写的价值重构:从“被凝视”到“自我定义”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西门大嫂与晚晚的存在本身仍具重要意义。她们证明了女性可以在男性主导的媒体环境中开辟属于自己的叙事空间。即便这种空间已被商业化渗透,但其起点始终源于真实的个体经验。西门大嫂敢于谈论金钱、欲望、背叛,打破了传统女性“温婉贤淑”的刻板印象;晚晚则以艺术之名,将女性对美的追求升华为一种文化资本。
更重要的是,她们启发了无数普通女性开始记录、表达、分享。今日无数女性博主的崛起,某种程度上都是站在这些“前辈”的肩膀上完成的。真正的遗产不在于她们写了多少爆款文章,而在于她们让“女性说话”这件事本身获得了合法性。
结语:当“女神”不再需要被崇拜
今天我们重提西门大嫂,并非为了怀旧,而是试图理解:在一个日益功利的世界里,如何守护那些微弱却珍贵的思想火光?她的文字或许不再像十年前那样震撼人心,但她依然在写,这本身就是一种抵抗。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女神”这个称呼终将过时——因为我们不再需要仰望谁,每一个女性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作者。而那,才是她们最初写作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