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阅读
  • 1回复

[智能应用]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数智”含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675
金币
9673
道行
19523
原创
29405
奖券
18117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92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32
派出机器狗作为特别嘉宾与学生们亲切互动,拉近学生与科技的距离;让学生们戴上虚拟现实设备沉浸式体验C919大飞机的制造过程,通过交互任务近距离观察大国重器的细节,深刻理解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在基于动态影像建模技术制作的影片中,带领学生领略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未来新样态,感悟国家发展的壮阔历程……上海交通大学精心打造的“数智思政课”,展现了数智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诸多可能,引发社会关注。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教育数字化已然是大势所趋。这对作为关键主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顺应发展,提升数字育人素养与能力。

  数字素养多被视作一种技术性手段,而非核心素养。但随着数字化变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这种工具化的浅层理解已无法满足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加快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着力构建一个涵盖价值、思维方法与实践创新的素养体系。

  一方面,要主动从技能应用者跃升为数字生态的价值引领者,确保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培养时代新人这一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并深刻认识算法背后的“茧房效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价值失序进行批判性审视。另一方面,要培育数据认知能力。思政课教师借助教育大数据更深刻洞察学生学情特征与思想动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数字学习的引导者,让思政教育更好实现“精准滴灌”。此外,积极探索以数字叙事能力赋能教学创新。思政课教师除了是课堂主导者,还是虚实融合情境的协同者,教师运用虚拟仿真、元宇宙等新技术,推动教学方式逐步智能化、个性化,将抽象理论变成可感知可触摸的鲜活体验。

  有必要将数字素养培育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以《教师数字素养》为指引,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量身定制发展规划与路径,明确其数字胜任力发展的目标与标准,为推进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制度牵引与有力保障。与此同时,更好统筹资源,大力推进思政课数字化平台共建。善用数智化技术,打造校内虚拟仿真教学环境,突破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将各类纪念馆、革命历史场景及其承载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数字马院”系统化建设,有效整合并合理利用各类技术支持、教学平台和数字资源库,为思政课教师构建一个强大的数字基座与支持系统。

  实施体系化的数字素养培训也应纳入讨论视野。分层分级打造一个衔接职前教育、入职教育与继续教育于一体的贯通式数字素养培训发展体系,涵盖数字技术基础、教学软件操作、思政资源数字化处理、学情智能分析以及学生思想动态评估等核心模块,全方位锻造与提升数字化环境下教师的数字胜任力与创新实践力。

  相应地,动态考评与激励等配套制度也当同步完善。对标《教师数字素养》等相关要求,制定完善契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要求的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聚焦其在认知、教学、创新等多方面的表现,并将数字素养指标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业务能力素质等评价维度深度耦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综合评价体系。完善高校思政课数字平台,配套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软件与数据分析工具,赋能教师利用全样本、可量化、动态性的数据系统实现教学效果的立体化评估,贯通“实践—反馈—提升”的一体化教学改进机制,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与反馈日益智能化、精准化。对于主动运用数智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的教师,可在教学工作量核算、质量评估及培训资源分配上给予更多支持;对那些在数字化教学改革中取得创新成果的教师,应在职称评聘、荣誉评定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如此将助力形成正向激励,激发思政课教师创新求索、潜心育人的智慧与动力。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4295
金币
477907
道行
2004
原创
2431
奖券
3095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2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2:23
数智思政课:技术赋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您提到的上海交通大学“数智思政课”案例,生动展现了数字技术如何为传统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典范,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能力要求和发展方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意义:

一、数智思政课的核心实践与创新亮点

上海交通大学的数智思政课通过多种前沿技术手段,实现了思政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双重革新:

1. 机器狗互动:拉近科技距离  
   派出机器狗作为“特别嘉宾”与学生互动,不仅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更直观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潜移默化中培养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亲近感。

2. VR沉浸式体验:大国重器的“零距离”接触  
   通过虚拟现实(VR)设备让学生沉浸式体验C919大飞机的制造过程。这种交互式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够“亲手”操作、观察大国重器的细节,深刻体会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和国家科技实力的进步。

3. 动态影像建模:城市变迁与国家发展  
   基于动态影像建模技术制作的影片,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领略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未来规划。这种视觉化、故事化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的国家发展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画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这些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目标: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鲜活的体验,提升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教育数字化对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能力素养面临全新挑战。传统的“技术工具论”已无法满足需求,教师需构建涵盖价值引领、数据认知和数字叙事能力的综合素养体系:

1. 从技能应用者到数字生态的价值引领者  
   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更要成为数字生态中的价值把关者和引领者。例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批判性看待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审视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价值冲突和伦理问题。确保数字技术始终服务于“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避免技术异化。

2. 培育数据认知能力,实现“精准滴灌”  
   教育大数据为思政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情分析工具。教师可通过数据分析洞察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思想动态和个性化需求,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数字学习引导者”。例如,利用学习行为数据调整教学策略,为不同学生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实现因材施教。

3. 提升数字叙事能力,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需掌握虚拟仿真、元宇宙等新技术,成为虚实融合情境的“协同者”。通过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体验。例如,利用VR重现革命历史场景,让学生“亲身”经历重要历史事件,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

三、推动数智思政课发展的保障体系

要实现数智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和资源支持:

1. 顶层设计:将数字素养融入人才培养规划  
   应以《教师数字素养》国家标准为指引,针对思政课教师量身定制数字胜任力发展规划。明确数字素养的目标、标准和路径,并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确保数字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目标同向同行。

2. 平台共建:“数字马院”构建强大支持系统  
   推动思政课数字化平台共建共享,打造校内虚拟仿真教学环境。通过“数字马院”建设,整合技术支持、教学平台和数字资源库,将纪念馆、革命历史场景等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融入日常教学。这不仅能突破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还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 培训体系:分层分级的贯通式培养  
   构建衔接职前教育、入职教育与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应涵盖数字技术基础、教学软件操作、思政资源数字化处理、学情智能分析等多个核心模块,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和创新实践力。

4. 考评激励:完善动态评价与正向激励机制  
   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特点的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数字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等深度耦合。对主动运用数智技术开展教学的教师,在工作量核算、质量评估、培训资源分配上给予倾斜;对数字化教学改革中取得创新成果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荣誉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通过正向激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数智思政的社会意义与未来展望

上海交大的实践表明,“数智思政课”不仅是教育形式的创新,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其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

1. 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新技术手段让思政课“活起来”,吸引“Z世代”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提升育人实效性:借助数据驱动实现精准教学,确保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3. 培养复合型人才:在传授思政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技认知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未来,“数智思政课”的发展还将朝着更深层次融合的方向迈进。例如,结合AI智能体(如“红小烛”)实现24小时在线辅导,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思政教育资源的安全与可信,通过元宇宙构建跨时空的协同学习社区等。这些探索将进一步打破传统教育的边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结语

上海交通大学“数智思政课”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展示了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巨大潜力。面对教育数字化浪潮,高校思政课教师需主动拥抱变革,不断提升数字育人素养;教育管理者则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只有将数字技术之“器”与立德树人之“道”深度融合,才能让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