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阅读
  • 2回复

[猎奇]古代兵变必备:被记载在周礼的“左袒”,竟有这么多礼仪含义[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3382
金币
5306
道行
19523
原创
29329
奖券
17968
斑龄
199
道券
1055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25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9-0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01


编者按:自周勃入北军高呼“为刘氏左袒”起,“左袒”一行为变成为了一种表明立场、支持正义一方的象征。但,“左袒”行为最初并非单纯的阵营站队行为,其内涵经历了由简入繁、由繁入简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尝试通过追索文献,寻本溯源,探究“左袒”行为的意涵变化过程。
在西汉初的“诛吕”之变中,北军的归属是功臣集团实现“诛吕安刘”目标的关键。其时,周勃进入北军军营高呼“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1使得“军皆左袒”,反映了人心向背。而由此,“左袒”一行为也被赋予了表明立场、支持正义一方新意涵。
至西晋“八王之乱”中,淮南王司马允在发动反对赵王司马伦的兵变时,亦效仿周勃,高呼“佐淮南王者左袒”2以期争取支持,最后也取得了“归之者甚众”的效果。文学创作也多将“左袒”作为表明立场、支持正义一方的典故象征。
如皇甫澈作诗云:“烈烈张汉阳,左袒清诸武。”时至今日,“左袒”作为表明立场的行为的意涵已经深入人心。但追本溯源,“左袒”行为最初并非单纯的表明立场、进行阵营站队,其意涵经历了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的变化。

▲(周勃半身像/图源网络)
据《说文解字》“袒,衣缝解也”3可知,“袒”字本意指解开上衣。说文解字注》:“但,裼也。从人,旦声”。段玉裁注曰:“衣部曰:裼者,但也。二篆为转注。古但裼字如此,袒则训衣缝解,今之绽、裂字也。今之经典,凡但裼字皆改为袒裼矣。”4故有学者认为“但”是“袒”的本字,欲追踪“袒裼”之义,可以从“但”字旁敲侧击。
朱怀在《“但”的语法 功能演变及产生机制》举了“但马”和“但歌”两例。“但马”者,引程大昌《演繁露· 诞马》载:“但者,徒也。徒马者,有马无鞍,如人袒裼之袒也。...然则谓之但马,盖散马备用而不施鞍辔者也。”
“但歌”则指没有管弦伴奏的歌曲。5故其认为此期间但字有“不用某些装备”之意。另外,但字的甲骨文为。从甲骨文字形上看,“人”依“日”而立,可解为人立于太阳之下(亦或立于天地之间),也暗示了“袒”行为与古人天人观的关系。
综上,“袒”字本意即指“解开上衣”,而“左袒”则如字面所示,是解开左边上衣。简言之,在最初阶段,“左袒”就如其字意所示,不过是解开衣服,袒露身体罢了。
到了周代,随着礼制的完善,“袒”不再只是简单的“解开上衣”那么简单。
而是被赋予了深厚的礼仪内涵。《仪礼·觐礼》“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 乃入门右北面立告听事”6, 郑玄注云:“右肉袒者, 刑宜施于右也。凡以礼事者, 左袒”。由此可知,“袒”不仅被纳入了礼仪体系,且由于左右观念的影响,在礼仪体系中被限制为了“左袒”。

▲现代对肉袒的演绎复现/图源网络
其中,“左袒”常见于凶礼中的丧礼。《礼记·檀弓下》云“袒、括发,变也;愠,哀之变也。去饰,去美也;袒、括发,去饰之甚也。有所袒、有所袭,哀之节也。”7所谓“袒”,去饰,去美也,为表明哀思而袒。古人注重衣冠整齐,只有遇到所谓“敬事”才行“袒裼”之举,历来学者认为丧礼中的“(左)袒”有两种含义。
一为刻意使衣装不整来表达哀思,“有所袒、有所袭,哀之节也”者,仅袒一面,指哀而有节制。
二为“安心下气”,疏解心中的悲懑,即《礼记·问丧》中所谓“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懑气盛,故袒而踊之,所以动体安心下气也。妇人不宜袒,故发胸击心爵踊,殷殷田田,如坏墙然,悲哀痛疾之至也”8。
综上,在春秋时“左袒”和捶胸顿足都作为一种丧礼的一个环节存在。故而叔孙武叔在其母死后“出户袒,且投其冠括发”的行为被子游称之为“知礼”。然而,“捶胸顿足”解释为直观的、具有中医思维的“安心下气”尚且合理,“去饰,去美”到“表明哀思”的解释,则牵扯到了一个问题。
有学者认为,“袒”只表示解开衣服,而要说“肉袒”即袒露肉体9。而在当时的服饰体系下,上衣下一层便是裼衣。故若认为“袒”只表示解开衣服,则“左袒”便是“脱衣见裼”,即不露出肉体而只露出内里的裼衣了。
但《礼记·玉藻》中有“锦衣以裼之”之语。郑玄注:“然则锦衣复有上衣明矣。天子狐白之上衣皮弁服与? 凡裼衣象裘色也。”10由此来看,解开外衣而露出华美的裼衣,便与《礼记》中“去饰,去美”不合了,依此来看,丧礼之“袒”大抵是脱衣见肉的,即脱掉左边衣袖露出左臂膀。
有趣的是,有学者认为“先秦‘肉袒’降礼的形式就是左袒”,是对丧礼中左袒衣袖习俗的传承, 就是为了表达一种愿意受死的意思。”11简言之,这一观点认为降礼中的肉袒也是左袒,还是继承自丧礼中的左袒。“肉袒”即“左袒”一说即本文所支持的,此不赘述。
但将“肉袒”与丧礼中的“袒”划等号则有待商榷。如前所述,丧礼之袒是表哀思的。而在投降中“肉袒”是为表达一种愿意受死的观点,这是一种敬顺的表现。《左传》记郑襄公向楚君投降的过程:“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12
由郑襄公的自述可知,其“袒”的原因是“孤不天,不能事君”。可见,襄公以“袒”来告罪的对象首先是“天”,其次才是“君”,这是古人的天命观的体现,以“袒”,以裸露肉体来代表对国家败亡这一上天安排的敬顺,是“袒”的独立一重内涵——即表敬顺而非哀思。按照这个逻辑,“投降礼的肉袒对丧礼中左袒衣袖习俗的传承”这一结论就不那么合适了。

▲(影视剧中对肉袒降礼的复现/图源《大秦赋》)
除上述凶礼外,“左袒”也见于嘉礼中的昏礼。《仪礼·士昏礼》中有“内袒入门而右,以听事也。”13新郎左袒入门居右位,在方位上“右”为尊位,这是在平时礼仪站立位置中根本不能被允许的,此即昏礼的“摄盛”原则。
按《仪礼·士昏礼》:“主人爵弁、纁裳、缁袘,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郑玄注:“墨车,漆车。士而乘墨车,摄盛也。”14昏礼符合天命中“阴阳相合”的规律,此时的新郎正在履行天命,故其可以卑微之身而列于尊位。
此处的“袒”显然不能归为表哀思的含义,联系《礼记· 郊特牲第十一》“君再拜稽首,肉袒亲割,敬之至也。”15之语,履行祭祀礼仪的君主,在仪式上会“袒”而亲自割祭肉,来表达对上天的敬顺。由此可以推测,昏礼中的“袒”也许是对上位者行为的一种仿效,即同样表达对上天之命的“敬顺”。
上述凶礼、嘉礼中的不同“左袒”意涵可以视为“左袒”由简入繁的结果。在此阶段,“左袒”不再单纯只是解开衣服那么简单,它作为诸多仪式中的重要行为环节,即可以表哀思、亦可以表敬顺。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对先秦时期“左袒”的复现多基于战国至汉代形成的文本,换言之,我们是基于战汉时人对先周礼制的想像建构来展开推测。先周时期的“左袒”之礼具体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无可置疑的是,“左袒”行为在先秦时期被赋予了多样的意涵,成为了一项复杂的礼仪行为。

▲(周勃左袒形象演绎/图源网络)
而随着战国乱世的礼崩乐坏以及秦末汉初战乱的破坏,无数原本繁杂庄重的仪礼遭到解构,回归了其最初的本意。即如本文开篇所提到的,周勃在“诛吕”之变中驰入北军,高呼“为刘氏左袒”,并非是基于“袒”在礼制中的丰富意涵,而单纯只是为了方便尚在中立中的北军将士表明立场选择阵营。
但周勃此举,可以说又为“左袒”赋予了新的意涵——表明立场、支持正义一方。八王之乱中,司马允效仿周勃的举动则是对此新意涵的进一步巩固与加强。当然,“左袒”新意涵的出现不意味旧有礼制中的“左袒”意涵就随之消亡。我们仍能在封禅等郑重场合看见“袒”礼的回归,如汉武帝封禅泰山就“升袒肃然”16,可视为先秦“袒”敬顺之意的延续。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3865
金币
358203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3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26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0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00
“左袒”的原始仪礼含义与起源
“左袒”最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定仪礼行为,核心动作是脱左袖、露出左臂。据《仪礼·士丧礼》记载,“主人出,南面,左袒”,东汉经学家贾公彦疏解为“袒左袖,扱於左腋之下,带之内,取便也”,即袒露左袖并将其收入左腋下的衣带中,以方便行礼。《礼记·檀弓下》亦提到“既封,左袒”,表明此仪礼在丧葬场合中使用。此外,古代凡礼事皆行左袒,无论吉凶,仅受刑时例外(袒右),可见其在传统礼仪体系中的普遍性。

历史典故:从军事符号到政治隐喻
“左袒”的政治象征意义源于西汉初年的“诛诸吕”事件。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并大封吕姓诸侯。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欲夺回兵权,在军中下令:“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结果全军皆左袒支持刘氏,最终成功平定吕氏叛乱125。这一事件使“左袒”从单纯的仪礼动作升华为明确政治立场的符号,后世遂以“左袒”代指偏袒一方,以“不作左右袒”表示中立5。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特别指出,周勃此举通过肢体语言快速凝聚共识,成为中国古代兵变中标志性的动员方式。

词义演变与文化影响
从仪礼动作到成语寓意
阶段    含义    出处示例
原始义    古代仪礼中的规范动作    《仪礼·士丧礼》:“主人出,南面,左袒。”
引申义    偏袒、偏向某一方    《聊斋志异·李伯言》:“李见王,隐存左袒意。”
现代用法    指处理问题时不公平的倾向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当时谁也没有劝解或左袒。”
文学与政治语境中的应用
“左袒”作为成语广泛见于古籍与近代文献:

政治批判: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中以“左袒逆党”指责官员偏袒乱臣;
社会描写:现代文学中常用其刻画人际关系中的不公,如“领导左袒亲信”;
司法隐喻:“法官不应左袒任何一方”成为法治理念的表述

与“右袒”的文化对照及现代启示
古代以左为阳、右为阴,左袒多与吉礼、正统相关,右袒则用于丧礼或受刑。周勃以“右袒吕氏、左袒刘氏”划分阵营,暗含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这一传统影响深远:后世“左派”“右翼”的政治分野虽源于西方,但中文语境中对“左”的敏感性或与此历史符号有关。在现代管理中,“左袒效应”常被用来警示决策中的立场偏差,强调程序公正的重要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3346
金币
392824
道行
2004
原创
2427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01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3:03
“左袒”行为的意涵变化

“左袒”一词,最初源自古代仪礼,指解开左臂的衣袖,露出左臂。这一行为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的变化过程,最终成为表明立场、支持正义一方的象征。

一、最初的“左袒”:解开衣服

据《说文解字》记载,“袒,衣缝解也”,即“袒”字本意指解开上衣。在甲骨文中,“但”字被解释为“徒也”,即没有某些装备之意。因此,“袒”最初只是指解开衣服,袒露身体的行为。

二、周代礼制中的“左袒”

到了周代,随着礼制的完善,“袒”被赋予了深厚的礼仪内涵。《仪礼·觐礼》中提到“右肉袒于庙门之东”,郑玄注云:“右肉袒者,刑宜施于右也。凡以礼事者,左袒。”这表明“袒”不仅被纳入了礼仪体系,且由于左右观念的影响,在礼仪体系中被限制为了“左袒”。

在凶礼中的丧礼,“左袒”常与捶胸顿足等行为一起出现,表达哀思。《礼记·檀弓下》云:“袒、括发,变也;愠,哀之变也。”这里的“袒”指的是刻意使衣装不整来表达哀思。而在嘉礼中的昏礼,“左袒”则表示对上天之命的敬顺。

三、“左袒”的新意涵:表明立场

随着战国乱世的礼崩乐坏以及秦末汉初战乱的破坏,无数原本繁杂庄重的仪礼遭到解构,回归了其最初的本意。西汉初年,周勃在“诛吕”之变中驰入北军,高呼“为刘氏左袒”,使得“军皆左袒”,反映了人心向背。这一行为赋予了“左袒”新的意涵——表明立场、支持正义一方。

这一新意涵在西晋“八王之乱”中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淮南王司马允在发动反对赵王司马伦的兵变时,亦效仿周勃,高呼“佐淮南王者左袒”,最终取得了“归之者甚众”的效果。文学创作也多将“左袒”作为表明立场、支持正义一方的典故象征。

四、现代对“左袒”的理解

时至今日,“左袒”作为表明立场的行为的意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文学创作,“左袒”都成为了支持正义一方的象征。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社会变迁对礼仪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语言和行为在历史长河中的动态演变。

综上所述,“左袒”行为的意涵经历了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的变化过程。从最初的解开衣服,到周代礼制中的复杂礼仪行为,再到西汉初年的表明立场,最终成为支持正义一方的象征。这一变化过程不仅反映了礼仪文化的演变,也体现了社会变迁对语言和行为的影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