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的一众高级将领中,黄维算得上是顽固派的代表。他做事一向直来直去,对于任何与自己认知不符的事物,都毫不妥协地拒绝接纳,因此得到了“书呆子”的绰号。1949年,黄维因战争失利被软禁至功德林改造,这段时间里他表现出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拒绝与改造人员合作。功德林中的工作人员评价道,黄维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错,唯一的“错”是战败。他并未因此动摇自己的信念,但与此同时,他也能感受到共产 党在某些方面的善意,这使得他内心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1973年,黄维曾给妻子写信提到,自己正在阅读《共产 党宣言》这本具有光辉意义的文献,并且要求妻子立即购买相关参考书籍《共产 党提要和注释》,并寄送给他。到了1975年,黄维重获自由后,开始与曾经的敌人和解,对于过往的种种也渐渐释怀。他甚至与文强成为了好友。文强曾是军统华北办事处的少将,黄维曾因军统的事情与之发生过冲突,但两人之间的敌对情绪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得以化解。然而,尽管如此,黄维对于两个曾经的敌人依然保持着强烈的仇恨感,尤其是对于与他有深仇的廖运周和郭汝瑰,即使在后来的政协会议上遇到,他们依旧不曾言和。
一、廖运周:断送十二兵团希望的“背叛者”
廖运周,黄埔五期生,1927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 党。他在蒋介石发动反革 命政变后,尽管身份一度险些暴露,但依旧奉命潜伏在国军内部,长期与北方局军事部的朱瑞保持联系。刚开始,廖运周职务不高,主要负责传递情报,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他在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等战事中屡立战功,逐渐升任110师师长。即便如此,他的心中依然怀有一颗起义的种子,直到1946年,他打算在豫北起义,但蒋介石的一纸命令让他被调往山东,计划因此搁置。
解放战争爆发后,廖运周与黄维的12兵团同行,原本打算共同营救被困的黄百韬部。然而,中原野战军早已为他们布下了天罗地网,12兵团被完全堵住。黄维为了突围,决定从四个军中抽调一个师来作为先锋,廖运周的110师被选中了。然而,廖运周却在关键时刻背叛,起义投向了共产 党,彻底打乱了黄维的计划。他不仅破坏了黄维的突围机会,还将一些重炮转移到国军阵地,直接向黄维兵团开火。12兵团最终被全歼,毛主席和朱德专门为廖运周的“回归革命大家庭”送去了贺电,而黄维则始终无法释怀廖运周的背叛,将这件事视为12兵团覆灭的主要原因,始终不能与其和解。
二、郭汝瑰:为国军“做了间谍”的隐形背叛者
郭汝瑰,同样是黄埔五期的生员,与廖运周曾是同班同学。他在1928年秘密加入共产 党,但在政治风波中与组织失去联系,直到十多年后才重新与中央取得联系。早期,他曾受命返回四川军阀郭汝栋的部队,但很快他发现,国民党内部腐败严重,士兵们的鲜血成了高层的政治筹码,这让他心生厌恶。1937年抗战爆发后,郭汝瑰决定加入陈诚麾下的14师,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获得了晋升,并成为蒋介石亲信。
然而,郭汝瑰逐渐意识到国民党腐败深重,尤其是在他担任暂5师师长时,发现自己手下的兵力和实质编制严重不符,很多名额被上级吃了空饷。他将这些问题上报,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复,这让他愈发对国民党失望。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郭汝瑰决定与地下党接触,成为共产 党安插在国民党内部的一把尖刀。在解放战争期间,郭汝瑰作为国防部作战厅中将厅长,掌握了大量军事情报,许多国军的行动都被他提前报告给了解放军。
黄维得知自己的兵团动向不断被郭汝瑰泄露,心中无比愤怒,因为他意识到自己一直掉入了敌军的包围圈,郭汝瑰的暗中推动,直接导致了12兵团的失败。黄维对郭汝瑰的记恨,更加无法释怀,尤其是考虑到郭汝瑰对解放战争的巨大贡献,黄维一直将他视为最大的背叛者。
综上,黄维虽然在政治上有所转变,但他内心对那些直接导致12兵团覆灭的两个人,廖运周与郭汝瑰,始终怀有深深的敌意,这种仇恨不仅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思想发展,也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