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保鸡丁
基本信息
宫保鸡丁是一道以鸡丁为主料,配以干红辣椒、花椒和油酥花生仁炒制的菜肴,属于川菜、鲁菜、北京菜、贵州菜。它是“中国菜”之贵州十大经典名菜、四川十大经典名菜。
起源与命名
宫保鸡丁由清朝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桢所创。他对烹饪颇有研究,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并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山东为官时曾命家厨改良鲁菜“酱爆鸡丁”为辣炒,后来在四川总督任上的时候将此菜推广开来。丁宝桢死后被追赠“太子少保”头衔,属于两代的高级荣誉官衔之一,于是,人们便将这道菜命名为“宫保鸡丁”并沿用下来。
具体起源还有多个版本的故事:
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人,他任山东巡抚时喜欢上“酱爆鸡丁”,后调任四川总督,将此菜与当地嗜辣习俗结合,加以改进,把胡椒换成辣椒,甜面酱换成豆瓣辣酱,做出了川味的宫保鸡丁。
据贵州织金县志记载,丁宝桢小时不慎落水,巧被桥边一户人家救起,后来他为官后记起此事,遂前去感谢,那户人家就做了这道菜来招待,他吃后觉得味道很好,就加以推广。
丁宝桢在山东巡抚任上,曾调用济南城周进臣和刘桂祥等名厨作家厨,厨师依据“酱爆”方法烹制,定名“酱爆鸡丁”,每有宾客至府,都以此菜待客,久而久之,在当地甚是流行。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后,家厨跟随入川,当地人喜吃辣,丁大人与家厨研究作加辣等改良,味道更符当地官员宾客之意,在官府和民间以更快速度传开,后又传至京城,成为贡菜献给皇帝,还发展成为宫廷名菜,四川民间更是以争相做此菜经营来招揽生意为喜。
食材介绍
主要食材为鸡肉(一般选用鸡胸肉)、辣椒(如干红辣椒)、花生(油酥花生仁)。此外,还会配有葱姜蒜、花椒等辅料,也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胡萝卜、黄瓜等配菜。
营养价值
补充营养:宫保鸡丁当中所含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尤其是里面的蛋白质或者是矿物质含量比较丰富,能够及时满足身体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鸡肉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且易被人体吸收,鸡肉中的磷脂类,是中国人膳食结构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来源;花生仁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
健脾胃: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弱所引起的胃肠道症状,也能够达到增进食欲的效果
壮筋骨:当中的钙物质含量比较高,能够及时满足物体内所需。除此之外,还能够达到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效果,有利于自身的体质生长发育。
制作方法
家常做法一
食材准备:鸡胸肉、青椒、胡萝卜、葱姜蒜、干辣椒、花生米、料酒、盐、淀粉、鸡蛋、食用油、生抽、老抽、陈醋、白糖、鸡精。
腌制鸡肉:将切好的鸡肉丁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料酒、盐、少许淀粉,用手抓匀,腌制10 - 15分钟。腌制好后加入一个鸡蛋和一些食用油,再次抓。
准备配菜:青椒和胡萝卜分别切成丁状,葱姜蒜切片,干辣椒切段;花生米提前炒熟,冷却后去皮分成两瓣。
调制酱汁:取一空碗,加入生抽、老抽、陈醋各一汤匙,白糖适量,少许鸡精、淀粉,再加入两匙清水,搅拌均匀备用。
炒制过程:
炒锅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烧至五成热时,先放入几粒花椒,炸出香味后捞出,然后放入干辣椒段,小火煸炒出红油,接着放入葱姜蒜片,继续煸炒出香味。
鸡肉丁下锅后,用大火迅速翻炒,至鸡肉表面全部变白,微微变色时,盛出备用。
锅中再次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烧热后放入青椒丁和胡萝卜丁,快速翻炒几下,至青椒微微变色,胡萝卜断生时,放入之前炒好的鸡肉丁,继续翻炒均匀。
加入炒熟的花生米,大火快速翻炒,使花生米与鸡肉和配菜充分融合。
最后将调好的酱汁倒入锅中,快速翻炒均匀,当酱汁被鸡肉和配菜充分吸收,菜肴呈现出诱人的色泽时即可盛出装盘。
做法二
食材准备:鸡胸肉、干红辣椒、花椒、油酥花生仁、葱、姜、蒜、蛋清、淀粉、料酒、糖、盐、醋、酱油、鸡精、玉米淀粉、胡萝卜、黄瓜1。
前期处理:
凉锅中放入少许油,将花生仁放到锅内,小火炸炒制花生仁成金黄色捞出晾凉备用。
将鸡胸肉用刀背稍稍拍松,然后切块,用蛋清、1勺淀粉、料酒抓匀,腌制十几分钟。
葱45g切段,15g切末;干辣椒去籽剪成小段;姜切小片;蒜切末备用。
用糖、盐、醋、酱油、鸡精、玉米淀粉调成汁备用。
炒制过程:
把鸡肉放入锅中,迅速打散,鸡肉变白即可盛出备用。
锅中留少许底油,先放入花椒和干辣椒小火煸炒出香味,再将豆瓣酱倒入锅中煸炒出香味,接着将姜片和蒜末放入锅中,煸炒出香味。
改成大火,将鸡丁倒入锅中,翻炒均匀,再将葱段、胡萝卜、黄瓜放入锅中,翻炒均匀,最后倒入调好的汁,翻炒均匀即可